咱们国家,其实对家庭钱多钱少的定义非常模糊。
不过,倒是可以参考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下过的一个定义:
PS:区间范围这么大,那我也算中产阶级
现在估计还得再加一条,能给孩子同时报6个兴趣班。
然而,在一线城市,界定有钱的门槛可以更高。
家庭年收入50万-100万只能算是入门,上不封顶。
具体到个体上,父母起码是高知、企业管理层或体制内人群,能有一家或是多家自己的公司,属于锦上添花了。
孩子的起点要在国际学校就读,再不济是公立,前缀得是优质的公立院校。
譬如北京海淀的“六小强”,包揽了海淀区90%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北名额,这些都是标配。
奥数班、兴趣班、语言班、疯狂报课,养肥了课外辅导机构,也内卷了广大父母。
更别提还有动辄一平米几万、乃至几十万的学区房,还要腾出一个全职主妇,24小时照顾。
父母往孩子的教育上砸钱,从来就是倾尽全力,毕竟教育是回报率和获得价值最高的一个投资。
这就是中国式父母,一个宁愿自己吃榨菜,也要多换两本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》的父母。
当然,如果我们再用点心去观察,你会发现,其实不止中国,像英美法等发达国家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爱尔兰著名咨询公司ResearchandMarket发布的《私人辅导-市场分析,趋势与预测》报告显示:
同样也是举全家之力,只为把孩子托举得高一点,推得更远一点。
当然,鸡娃费钱是小事,关键是费爹妈。这一点,我想经历过三年网课的父母有话要说。
孩子在家上网课,意味着家里至少需要腾出一个人,孩子盯着电脑,你盯着孩子。
不过,这些都不是最让人头大的。
原先还能把孩子送进托儿所、幼儿园,偷得浮生半日闲;
现在好了,到点做饭、监考作业、辅导课程、上传作业、下载APP等等,更过分的还有给家长布置作业的,美曰其名说是家长带着孩子共同成长。
有时候,你都搞不明白,这不是学校的责任吗,怎么全成了家长的义务?
本身学校该做的事情,这下你全包揽了。
有人说,这届家长把自家孩子逼得太狠了,可是,不当家不知柴米贵,不生娃不知娃难养。
老话简单,话却是这个理。